“原来社区只能供应350多个车位,然而这儿的汽车却超过800辆,找车位成了我的一块儿心病。”家住跟平门社区的马先生说,为了安顿自家的爱车,他堪称不假思索,见缝停车、开出三公里找车位,各种办法他都试过。
法制晚报讯(记者 马晓晴)实时人流状态可拉响人群聚集预警,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看”哪儿要建停车场或幼儿园……自2017年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有了“大数据”中央当前,寸土寸金的地界长了一双“眼睛”。最近,不少居民发现,这双“眼睛”比以前更亮了。
大数据帮西长安街找到1371个车位
图1摄/记者 马晓晴 图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在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先容西长安街街道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情况。
闲置地“变身”泊车位 78个车位有了主人
标签 法制晚报 法晚网 车位 大数据 桑硼飞可就在一个多月前,马先生发明街巷长的微信工作群里弹出这样一条信息:“北新华街55号闲置地盘算新增78个停车位,有须要的居民请到社区登记。”看到这条信息,马先生乐坏了:“压根没想到还能有这好事,那天下班我没回家就直奔社区居委会了。”登记、核查信息,到了居委会马先生才知道,这都是大数据平台的功劳。
据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介绍,随着西长安街大数据中心2.0版投入利用,北新华街、西交民巷等胡同之间的交通微循环打通了;文保单位一旦发生火情,十秒内就能传来大数据报警;用大数据统计人流量发现的闲置地也摇身一变,化为1371个车位,解决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社区工作人员跟我说,这块地是2015年拆违后的闲置地,大数据通过人流量跟车辆监测,发现这里的空白。”马先生说,诚然大数据平台刚投入使用一年多了,他却素来不像今天一样觉得这个“高大上”的平台如此有用。